|
新华网北京3月6日专电(记者杨金志、秦亚洲、张建松、仇逸) 我国流失的国宝频频在国外被拍卖的事件,在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中成为焦点话题。全国政协委员、江西省政协副主席陈清华说:“我们亟须思考的是,现行的文物保护制度还有多少漏洞?还会不会形成新的珍贵文物流失事件?”
代表委员们认为,在社会经济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,固守原有的文物管理体制已经不合时宜。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,让交易量巨大的地下文物市场浮出水面,把文物从“升值道具”还原为艺术瑰宝,狠狠打击走私、盗墓等犯罪行径。
让文物“地下交易”浮出水面
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,陈清华委员递交了一份提案:建议国家尽快建立文物产权交易所。“我的建议如果能够被采纳,就可以把文物的交易从地下变为地上。国家可以对交易文物登记造册,建立‘文物身份证’。这种合法但又有约束的交易,甚至可能引发流失海外的文物回归交易。”
陈清华提议设立文物产权交易所的背景,是非法文物交易、走私的日益猖獗。他说,改革开放以来民间财富迅速增长,对外交往更加便利。虽然我国明确禁止文物买卖,但是地下文物交易一直非常活跃。令人痛心的是,很多文物正是通过这种渠道非法流失到海外,包括一些价值不亚于兽首的文物。“既然不能遏制文物交易的冲动,与其让非法行为暗流涌动,还不如把事情拿到台面上进行规范。”
反观我国现行的文物保护制度,陈清华说,一方面,大量珍贵文物通过非法渠道流向海外,政府通过多种渠道追讨,花钱不少,效果不大;另一方面,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的经费不足,考古队干不过盗墓队,一些藏在“深闺”的文物遭受氧化、受潮、老鼠之害。“国家文物的拍卖所得和民间文物拍卖的佣金,要用来设立文物保护基金,支持新的考古发掘。”
国家设立场所进行文物买卖,会不会加剧文物流失的局面?面对这种疑问,与陈清华持相同观点的全国人大代表、民建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张兆安说,设立文物产权交易所的前提是建立严格的文物分级管理制度。
陈清华认为,设立文物产权交易所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,“中国是个文化资源大国,却是个文化产业小国。目前,我国文化产业占GDP的总量还不到1%,而发达国家都是两位数以上。在我国的文化领域,市场规律尚未充分发挥作用。”
价值观纠偏:是“升值道具”还是“艺术瑰宝”?
一些代表委员指出,近年来国内出现文物热、收藏热,但是相应的管理手段没有跟上,导致文物市场鱼龙混杂、良莠不齐。同时,很多人单纯地将收藏文物作为投资手段,缺乏爱国热情和捐赠引导,价值观亟待纠偏。
张兆安代表说,为迎合民间出现的收藏热,各类“鉴宝”节目充斥荧屏,许多节目为提高收视率,只热衷于讲文物价钱,不挖掘其文化底蕴与历史价值,一定程度上是“煽风点火”误导观众,给非法交易者提供线索。例如,有节目以某地为专题介绍墓葬文物,结果在当地引发盗墓现象。这不仅扰乱了我国文物收藏市场的秩序,很可能还会把中国绵延数千年的民间收藏传统引入歧途。
一些代表委员说,近年来民间出现了收藏文物的风气,但很多人仅仅是把文物看成是投资赚钱的工具,没有真正把文物看作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与象征。结果,一些好容易从国外搜寻回来的文物,在“升值”出手后又流失到海外。与国外相比,我国亟待提高全民族的文物保护意识,鼓励民间收藏者的捐赠热情。陈清华说,对于主动向国家“献宝”的民间人士,国家一定要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和社会荣誉,提倡良好的社会风气。
让“文物警察”狠狠打击盗墓贼
陈清华担心的另一件事是,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盗掘、走私珍贵文物的风潮,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打击下虽有所收敛,但在一些地方、领域仍然比较猖獗。全国馆藏文物、寺庙文物及田野石刻被盗案件攀升,许多文物考古新发现也被盗掘。一些犯罪团伙越来越专业,作案手段越来越先进,甚至绘制了专业的“藏宝图”,盗窃、倒卖、走私文物者已经形成了分工明确的“一条龙”体系。
来自文物大市的全国人大代表、洛阳市市长郭洪昌说,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起,我国在陕西、山西、河南等文物重点保护地区设立专门的文物公安机关,取得明显成效。他建议,国家要增强“文物警察”专业队伍的力量,专门负责打击盗窃文物、盗掘古墓和走私文物的犯罪活动。
事实上,许多世界文明古国都成立了专门机构,组织专门警力负责文化遗产的安全,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,取得了良好效果。例如,文化遗产大国意大利从1969年起就在国家的宪兵部队中专门成立了“保护艺术珍品宪兵司令部”,俗称“文物宪兵”。他们是职业警察,但其中的多数又是接受过艺术史和文物鉴定培训的专业人才。同样是文明古国的埃及,也成立了一支由埃及文物最高委员会和内务部联合领导的“文物旅游警察部队”,专门负责文物古迹、旅游景点和博物馆的安全。